newsMindmap


疫後青少年如何能復常?

相信大家也估計不到,一場疫症令全世界停擺三年有多!而疫情更令一眾家長措手不及,因為學校停課,由實體轉為網上授課,這確實改變了青少年的成長生態。有不少研究發現,許多青少年在疫後出現了抑鬱和焦慮症,他們的認知功能也有受損,情緒亦較為波動,而因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也令這些青少年產生不同的人際關係問題[1]

而香港亦有研究發現,不少學童在疫情後「發覺自己很容易被觸怒」,有些卻「感到很難自動去開始學習/工作」,更有不少「憂慮自己恐慌或出醜」[2]。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儘管口罩令已經解除,但絕大部份中學生在學校時仍然佩戴口罩。

 

於疫情期間青少年被迫停課,他們不但喪失了與身邊同學建立關係的機會,更失去了在課堂上或課外活動中能夠學懂的團隊合作和互相溝通的機會。就算有什麼情緒反應,他們表面上也被口罩遮蓋著,而老師及家長們也未必能夠看出他們的心情和感受。筆者覺得疫情對男孩子的影響更深,因為他們被安排使用電子產品來上課,以致不知不覺間沉迷電子產品,而慢慢喪失了人與人溝通的能力,也對電子產品以外的東西減少興趣。今天我們看見一些很「宅」的男孩子,不單止不喜歡與人溝通,興趣方面亦變得更「窄」。

 

要讓疫後青少年回復正常,筆者有以下建議:

 

1)定立「家庭同枱食飯」的習慣

相信香港人都活在忙碌中,但爭取時間與家人坐下來吃飯至為重要!良好的家庭飯桌習慣便是大家把電視和手提電話關上,好好珍惜彼此關心和溝通的時間,這樣可以讓青少年更快適應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家長可以關心子女當天有什麼特別的事情發生,也可以主動分享自己的經歷,大家可以分享一件開心或不開心的事,又或者一件有趣的事。

 

2)安排家庭與家庭之間的聚會

每位青年人都需要朋友陪伴成長,如果家庭與家庭之間有定期的聚會,孩子們便可以一同成長,建立好朋友關係。在疫情中,家庭與家庭之間的關係也迫於無奈地變得疏離,如果家長能主動安排這類聚會,子女便可以較快回復正常生活。當他們遇到困難和挑戰時,也可與好朋友分享心聲及重擔。

 

3)放下電子產品

這點確實比較困難,但如果家長能夠自己以身作則,先放下我們的手機,相信子女也可以逐步脫離過分沉迷的境地。如果家長能夠抽時間與子女一同玩桌遊、一同唱卡拉OK、又或者一同去球場打籃球,我相信當中的得益必定比他自己一個人與網絡上的朋友「打機」更多。其實年輕人「機不離手」,主要因為「悶」,當然手機或平板電腦所提供的娛樂是十分吸引的,但卻不會讓他們感受到真正的「愛」和「歡樂」,唯有實實在在的關係才能讓他們不再感到「空虛」。

 

疫情終於告一段落,世界逐漸復常,筆者也很渴望看見年輕人也可以真正復常,活著一個滿有關係、夢想和愛的生命。



[1]COSPACE study in UK, the  lancet.com/child-adolescent, Vol 5, August 2021

 

梁賢禮牧師

心理學碩士(兒童及青少年發展)/ 公共服務(青少年發展)碩士

香港青少年情緒關注組顧問 / 現任香港基督教會西九龍輔導及拓展中心青少年事工主任

有超過十多年之青少年、婚姻及家庭輔導經驗

如有任何關於幫助青少年成長的問題,可電郵至:seanleung@hkco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