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Mindmap


盡情分享負面感受:該不該?好不好?

受是一種很玄的東西。

 

感受如靈魂的能量,驅動我們前行、停留或退後。快下班的歡愉,令人加把勁工作(或無心戀戰);害怕,叫人看見蟑螂就跑(或拼死一搏)。

 

感受也是心靈狀態的反映。悲傷,反映了對失去的不捨;憤怒,可能反映了人覺得不被尊重或被虧待。

 

感受讓人真正活著、彼此連結,卻也難以駕馭,有人甚至避之則吉。怎樣理解「感受」這課題,適當地與之相處?最近讀到一篇好文章(連結在篇末),筆者嘗試分享當中得到的啟發。

 

「感受沒有對錯」大家都聽過,但盡情分享感受 ——— 特別是所謂的「負面」感受,如憤怒、憎惡、憂鬱、悲傷等 ——— 有否對錯?在伴侶、家人或好友面前「盡訴心中情」,而對方又陪伴自己,積極聆聽不打岔、不批評、不急於發表意見,甚至嘗試以同理心去分憂,這不是很好嗎?研究表示,分享感受既幫助人舒緩心結、察覺自己,又在彼此的連結中找到支持。相信這一定比壓抑或埋藏感受好得多。

 

但是,人如果只是不斷及重複地分享負面感受,卻忽略了以下兩樣,難免會墮入「越分享越負面」的泥沼中:1)舒緩:是否得著有效舒緩情緒的方法及動力?(2)領悟:有否釐清自己想法或待人接物的不足,以及感受背後的客觀真相,讓自己的思維、判斷和認知得以更新?舉例說,太太總覺丈夫對自己不瞅不睬,對同事朋友卻是談笑風生。自然不過地,她就把澎拜的憤怒和傷心感受與好友盡訴。感同身受的好友支持有加,然而情緒並沒得舒緩,夫妻關係也無甚起色。

 

除了「吐苦水」的功能外,怎能提升分享的價值?除非在分享的過程中/ 後,能找到有效舒緩情緒的出路(如:深呼吸、寫日記、祈禱),或得著新的領悟(如:丈夫少說話不代表不愛自己,需要了解他更

多;反省:「我是他的好朋友嗎?我可以怎樣改變?」)!

 

分享負面感受,要思考的二三事:

(1)對象:我與誰分享?對方的承受能力如何,會有負面影響嗎?「上次分享後,我覺得有出路還是更糟糕」?對方能否提供新的視角,讓我反省、成長、一步步走出困局?還只是強化了彼此的負面感受?

(2)姿態:我有邀請對方參與我的生命嗎?我願意謙虛請教,問對方看到什麼真相,有什麼建議?「我的想法是否應該改變?我是否誤會或搞錯了什麼?」「我下一步可以做什麼?」這些好提問,都讓對方有機會引導自己,叫自己改變。

(3)形式:小心在網上或社交媒體分享太多負面感受(無論是陌生人或好朋友)。一來容易錯讀或誤解,二來彼此的感覺容易互相強化,變得不客觀甚至兩極化。就算同仇敵愾,對有效解困、找出路,可能毫無幫助。

(4)程度:負面多久,程度怎樣?如果有好轉,是真的走出困局,或只是壓抑、麻木?如果越演越烈,有否影響我的日常生活?需要找專業人士協助嗎?

 

說到「盡情分享感受」,筆者身為基督徒,馬上聯想到舊約聖經中的大衛王。詩篇中,大衛經常向神盡吐苦水(如詩篇55 篇)。但請特別留意大衛的姿態:他願意聆聽神的聲音,思考神的心意,改變自己的視角和態度,扭轉處事待人的方式。分享心情感受後,大衛沒有停留在此,而是抓住信念,得力量寬恕敵人,多番跌倒重來!怪不得大多大衛的詩篇,是以信靠及讚美作結的。

 

讓我們適當分享感受,像大衛一樣得以成長、成熟。

 

 

 

 

王永強 (Antony Wong)

資深牧師、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學士、神學深造文憑 (Charles Sturt U.)、PREPARE-ENRICH 婚姻輔導員、Family Dynamics 家庭輔導員、SevenPrinciples / Bringing Baby Home (BBH) Certified Educator (The Gottman Institute)

 

 

 

參考:“Does Venting Your Feelings Actually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