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Mindmap


抑制vs接納子女情緒

近年大家也聽到不少關於青少年患上情緒病的過案,最為普遍的就是抑鬱症 (Depression) ,患上抑鬱症的青少年常見徵狀包括:情緒低落、易發脾氣、激動、日夜情緒差異、缺乏情緒反應、對大部份事情失去興趣、不能享受日常的興趣或事物。如果大家有興趣也可以上網查找美國精神科醫學會診斷與統計手冊(American Psyc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 DSM5) ,當中有非常詳細的診斷準則。

現今醫學界對抑鬱症成因仍然眾說紛紜,但也可以包含在以下幾個範疇:潛藏的高危因素、誘發的環境因素及強化因素。潛藏的高危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及先天性格,而遺傳因素則代表腦部結構出現問題、腦傳遞物質失衡和荷爾蒙的水平出現變化。至於誘發的環境因素則包括:學業壓力、生活轉變、人際關係問題/感情問題/被欺凌家庭成長環境及家庭經濟壓力。強化因素則代表持續的謬誤思想、自信心弱及長期未能解決誘發的環境因素。這些都是暫時我們相信會導致抑鬱症的原因。

要有健康情緒,其中一個好方法就是認識和明白情緒的本身,好讓我們在不同的時間能夠閱讀和明白自己的情緒狀況。家長由小朋友還少時,便應該教導他們一些情緒的字眼,例如:開心、興奮、滿足、喜愛、悲傷、苦惱、痛苦、挫折、沮喪、憤怒、恐懼、焦慮、緊張,好讓他們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情感。當子女將近步入青少年階段時,一個能夠聆聽和接納的環境也極為重要,心理學家對家庭與情緒有著不少研究,其中一個範疇便是家長情緒社會化 (Parental Emotion Socialization),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想明白家長對子女的情感所作出的反應如何影響青少年的行為心理的影響。研究發現,患有嚴重情緒病的青少年家長都會對其子女的情感作出負面 (negative) 及抑制(dampening) 的反應,而這個情況在一般家庭也會發生。研究人員認為不少父母是出於好意而作出這些反應,例如,當子女很開心去表達在測驗取得好成績時,父母擔心他們會驕傲,便會與他們說:「你好彩吧了!」、「也沒有什麼特別吧!」、「嗯,知道了。」;又或者當子女遇上挫折而不開心,哭訴的時間,家長因為想快些安慰他們,便會說:「不要哭,這只是小事!」、「哭也沒有用,收聲吧。」、「男孩子要勇敢,不應該哭。」、「開心些吧,爸爸現在去買你最愛吃的東西」、「讓我告訴你吧,你知道媽媽當年也經歷過,…..(接下來便是三十分鐘的說教)」。其實研究發現,以上的句子都能讓子女感到沮喪,讓他們減少興趣去認識自己的情感,也放棄了表達情感的機會。

當子女有著不同情緒時,若父母能夠對他們的情緒感興趣,與他們的情緒作一個全面的交流,其實這樣對一個年青人的情緒有著很重大的幫助,一方面他們能夠更認識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他們可以在過程中學習如何分析和處理自己的情緒,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在一個很安全的環境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情緒是正常的,也是會被父母所認同和接納的。在聖經中也有一句話:「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15),其實道理就是如此簡單,如果當子女高興時,父母會與他們一起高興,跟他說一句:「嘩!原來你今天在課堂上回答了一條問題,真的勇敢呢!我也為你感到好高興,多謝你告訴我。」試想想,子女的心會多被鼓勵,他們也會願意將開心的事多分享出來。如果子女遇到傷心事時,父母能跟他說一句:「多謝你告訴我,相信你必定是很失望了。」試想想,他們會否更願意分享內心的世界給父母聽呢?

文: Sean Leung